(相关资料图)
当前,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带来较大挑战。一直以来,中央、省高度重视外资企业(下称“外企”)的发展,通过出台政策、召开座谈会等方式,推动外企高质量发展。
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,侨乡江门一直是外企投资的热土。截至2022年底,江门经济外向依存度达47%,累计设立外企约11220家,制造业外企占全市总量65%。随着深江铁路、深中通道、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,江门正以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为契机,围绕大湾区“一点两地”全新定位,在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过程中,更好地引导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参与大湾区建设,为外企发展提供强大“软硬”支撑。建议江门可通过强化政策设计、改进招商模式、优化外企结构、提升服务水平等方式,更好地支持外企做大做强。
一是强化顶层设计,提高政策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。加强对世界银行宜商环境评价体系研究,对标对表RCEP、CPTPP等规则,重点梳理外资发展遇到的政策堵点,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改进清单,最大限度减少外企“双轨制”(一套系统用于中国业务,一套系统用于世界其他地区业务)。制定或调整用电、环保等政策时,及时通过行业协会、第三方机构等渠道征求外企意见,提前做好政策调整的缓冲处置方案,减少对企业影响。
二是改进招商模式,推动江门成为吸引外资沃土。加强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、世界知名五大地产顾问合作,利用其专业能力和品牌信用,采取外企“听得懂、能理解、愿意听”的方式,开展江门城市宣传、政策解读和案例分享。发挥好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桥梁纽带作用,用好世青会等平台,联合香港贸发局、投资推广署等机构定期举办高端论坛、会议。加强与中国欧盟商会、德国商会、日本商会等协会合作,分析欧美、日韩龙头企业与江门产业链相关度,通过协会平台与国外政府对接,以“建链”“补链”“强链”为抓手,针对产业链短板与薄弱环节联合招商。
三是优化外企结构,支持外企在江做大做强。全面分析外企经营模式,采取政策激励、要素配置等方式支持外企增加销售部门或公司,开拓内销渠道,增强对江门经济贡献。外企投资或增资扩产的特点是从单品类到多品类,只要在本地已有工厂,进一步扩大品类的可能性较大。政府要关注外企产品的延展性,采用以商引商、扩大品类等方式,推动外企在江门增资扩产。如联合利华在广州工厂仅生产调味料,当地政府强化沟通、加强服务,推动企业在广州新增投资16亿元建设涵盖冰淇淋、个人护理用品等全品类生产基地。
四是加强产业链融通,打造竞争力产业集群。加强产业链研究分析,提升政府对产业的规划和理解能力。大力支持非终端生产企业技术改造,提升产品增加值和企业利润。组织外企开展上下游供需“接链”行动,支持本地更多中小企业成为龙头企业的配套供应商,提升产品本地配套率。
五是提升服务水平,推动外企高质量发展。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力度,借鉴香港贸发局、生产力促进局、方便营商咨询委员会等模式,以法定机构成立招商和技术研发机构,优化提升江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、江门贸促会等机构的功能,便利企业政策咨询和诉求反馈,推动新技术在江门转化落地。加快在大广海湾谋划建设深水港,借鉴东莞经验,与香港、深圳、广州等机场谋划开展“多式联运、通关一锁”模式,满足企业运输的成本和效率需求。用好企业跨境信用评级互认模式,支持江门或港澳银行为中小外企进行信用贷款,解决企业融资难题。此外,建议结合外企实际情况,简化政府奖补政策的申请流程、资料和手续,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。积极争取国家支持,探索实现港澳居民内地通行证、外国护照直接办理江门政务服务。
(作者系2023年江门中青一班第二调研组成员)
【作者】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