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第一层到第三层,负责创建网络通信连接的链路。

2、第四层到第七层,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3、物理层:规定通信设备,通信链路的特性。

4、2、数据链路层: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的基础上,建立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,不可靠的物理介质提供可靠传输 ppp协议。

5、3、网络层: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完成两个计算机之间的多个数据链路,通过路由协议和地址解析协议(ARP)。

6、IP,RIP(路由信息协议),OSPF(最短路径优先协议)4、传输层:为应用程序之间提供端对端的逻辑通信。

7、5、会话层:验证访问和会话管理。

8、6、表示层:信息格式和语法的转化。

9、7、应用层:为操作系统或者应用程序提供可用的网络接口。

10、扩展资料:OSI七层模型的起源:OSI的大部分设计工作实际上只是Honeywell Information System公司的一个小组完成的,小组的技术负责人是Charlie Bachman。

11、在70年代中期,这个小组主要是为了开发一些原型系统而成立的,主要关注数据库系统的设计。

12、70年代中,为了支持数据库系统的访问,需要一个结构化的分布式通信系统体系结构。

13、于是这个小组研究了现有的一些解决方案,其中包括IBM公司的SNA、ARPANET(Internet的前身)的协议、以及为标准化的数据库正在研究中的一些表示服务的相关概念,在1977年提出了一个七层的体系结构模型,他们内部称之为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(DSA)。

14、与此同时,1977年英国标准化协会向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提议,为了定义分布处理之间的通信基础设施,需要一个标准的体系结构。

15、结果,ISO就开放系统互联(OSI)问题成立了一个专委会(TC 97, Subcomittee 16),指定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(ANSI)开发一个标准草案,在专委会第一次正式会议之前提交。

16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七层模型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
标签: